随着时间的推移,细菌、病毒、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不再对所用药物产生反应,使感染更难治疗,并使得疾病传播、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加剧,这时就出现了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(AMR)。
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,全球耐药情况非常严峻,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药菌(也称为“超级细菌”)在全球快速传播,导致一些感染无法用抗生素等现有抗微生物药物进行治疗。目前,AMR正为各个的国家经济及其卫生系统带来巨大损失,已成为21世纪非常重要的公共健康议题之一。
《柳叶刀》首次就AMR的长期趋势进行全球性分析
预测未来25年,全球将有超过3900万人死于AMR
近期,《柳叶刀》发表的全球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研究(Global Research 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, GRAM),首次就AMR的长期趋势进行了全球性分析。研究指出,2025年-2050年,全球预计将有超过3900万人死于AMR。
该项研究是由来自世界各地机构的500多名研究人员,对20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数据统计,并根据1990年至2021年的死亡人数数据,预测2050年的死亡人数数据。研究显示,1990年至2021年间,每年有超过100万人直接死于AMR,在2021年死亡人数已经达到114万人,预计到2050年,全球每年将有191万人因此死亡,而将超级细菌相关的间接死亡人数也纳入其中的话,预计每年死亡人数将达到800万人。
该研究的作者,美国华盛顿大学卫生计量研究所(IHME)抗微生物药物耐药研究小组组长Dr Mohsen Naghavi说:“抗菌药物是现代医疗保健的基石之一,而其耐药性的日益增强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重大问题。这些研究结果强调,几十年来,AMR一直是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胁,而且这种威胁还在不断加剧。”
三十年间,AMR的死亡趋势在年龄方面出现了重大转变,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人数减少了50%以上。而所有其他年龄组的死亡人数却呈上升趋势,70岁以上的死亡人数在更是增加了80%。据预测,上述趋势将在未来几十年间持续下去,到2050年,全球五岁以下儿童因AMR死亡的人数将减半,而70岁及以上老年人因AMR死亡的人数将增加一倍以上。
研究预测,印度、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、东亚其他地区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死于AMR的人数将均居高不下,都急需改善当地医疗护理,才能真正避免大规模公卫危机发生。
该研究还对其他情景做出预测,比如新型抗生素的稳定发展,或者医疗质量的广泛提高。研究认为,如果定期发布针对革兰氏阴性病原体的新型药物,就有望避免多达1100万例与AMR相关的死亡。
“环境中耐药基因的形成和扩散机制”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
科研人员与微生物耐药性的“战争”仍在继续
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和使用国,同时也是抗生素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重灾区。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,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部门联合制定了《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(2022-202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行动计划》),总体要求坚持预防为主、防治结合、综合施策的原则,聚焦微生物耐药存在的突出问题,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,有效控制人类和动物源主要病原微生物耐药形势。
《行动计划》强调环境中细菌耐药性研究的重要性,并要求各政府部门和行业加强协作,从多个领域出发,打出组合拳,共同应对这一挑战。
在规避微生物耐药风险方面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永官表示:“要从‘源头上把控、过程中控制、末端上修复’,即源头上严格把控抗生素的使用和污水排放,过程中控制耐药基因的传播扩散,在末端则要进行修复治理。”
今年6月,由朱永官领衔的“环境中耐药基因的形成和扩散机制”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。研究成果发布以后,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,同时,朱永官团队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连续几年成为被引热点论文,相关原创成果促使世界各地采取措施。
截至目前,科学家们对环境耐药基因已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探索,并获得了一定的数据资料,但对环境中耐药基因的全面系统研究仍显不足。具体来说,耐药基因的源头、如何在环境中传播、可能引发的风险,以及应如何制定和执行针对性的应对措施,这一系列问题仍亟待科学研究作出系统回答。
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合作的深化,我们有理由相信,AMR的难题将得到更加有效的解决,公共卫生安全也将得到显著改善,构建一个更加健康,安全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