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6日,深交所对龙津药业股票予以摘牌,终止上市。
龙津药业退市原因:大单品注射用灯盏花素业绩失灵
龙津药业退市的主要原因为持续净利润亏损。2021年,营收峰值达7.03亿元,但净利润仅309.3万元。随后龙津药业的营收逐年下降,净利润年年亏损。而主要原因归于,大单品注射用灯盏花素业绩失灵,该产品的营收和毛利润曾一度占到龙津药业总营收和毛利润的90%和99%。
龙津药业经营情况
数据来源:公司财报,信销行研整理
无独有偶,核心产品是醒脑静注射液、参麦注射液的大理药业同样于2025年年初退市。
中药注射剂政策影响分析:政策收紧、价格下沉
龙津药业和大理药业今天的困局,实则是中药注射剂行业政策持续收紧的必然结果。受医保限制使用范围、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等系列政策的影响,中药注射剂在医院的销售受限。
2016年,中药注射剂营收达512.86亿元,而到2024年,已下降至328.76亿元。
2016-2024年医院终端中药注射剂营收(亿元)
数据来源:药智网,信销行研整理
中药注射剂质量风险存在争议,医保受限制
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备受争议,2015年,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占比达9.08%。
2017版医保目录首次对中药注射剂严格限制使用规范,26个中药注射剂品种限二级以上医院使用,部分还附加病症限制。
2019版医保目录中,继续针对中药注射剂做调整,剔除了部分品种,例如,生脉注射液、三七皂苷注射制剂、银杏叶注射制剂等,扩大受限品种至33 个。
随后,在2023年政策有些许回暖,医保目录对27个中药注射剂解除部分支付限制。
集采迫使产品价格大幅下降,企业利润承压
随着我国药品集采范围逐步扩大,中药集采品种价格大幅下降。以龙津药业为例,2021年12月,在湖北牵头的19个省际联盟集采中, 龙津药业的注射用灯盏花素 (规格:10瓶/盒,25mg/瓶) 报价从228元/盒降至75.31元/盒, 降幅高达67%,然而低价未能换来更高的收益。
由此可见,中药注射剂企业,尤其对于仅靠1-2个大单品生存的企业而言,可持续运营的风险极高,品种一旦开始集采,意味着价格需要大幅下降,企业即有亏损的风险。
中药企业的求生法则
龙津药业和大理药业的退市为同类企业敲响了生存的警钟,靠一款中药吃十年的时代正在终结。要想持续发展,企业需要不断培育次增长曲线产品。
精准锚定新品研发,摆脱单品依赖,抢占细分市场高地
研发新品是中药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。企业需在细分治疗领域中寻找差异化切入点,同时,要紧密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,通过循证医学证据强化产品疗效的科学性。
针对儿科、肿瘤辅助治疗等领域的用药需求,就是新品研发的重要方向。比如,儿童用药常面临剂量不精准、口感差等问题,企业可开发专为儿科设计的中药产品,在剂型设计上注重剂量可控性与用药安全性。
构建业务多元化发展格局,增强抗风险能力
单一的中药产品结构已难以应对市场变化,企业需通过业务多元化拓展生存空间。一方面,可向中药产业链上下游延伸,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。向上游布局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,控制核心药材的质量与供应,从源头保障产品稳定性;向下游拓展医药商业流通业务,建立覆盖医院、基层医疗机构的销售网络,减少对第三方经销商的依赖。
另一方面,积极探索跨界融合业务模式。提前识别市场面临的潜在风险,比如提早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中药衍生产品、中药保健品,通过多元化的业务组合分散经营风险,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。
积极布局国际化,拓展企业发展空间
随着 “一带一路” 倡议的推进,中药企业应积极谋划国际化发展战略。例如,在东南亚国家,可利用当地对传统医药的接受度,以治疗风湿、骨伤等病症的中药为突破口,通过当地传统医药管理体系实现产品准入。
同时,加强国际品牌建设,通过参加国际医药展会、与国际知名药企合作等方式,提升企业品牌的国际认知度。比如,以岭药业已连续20年召开国际络病学大会,与多家国际医学科研机构开展合作,推进中医药国际学术交流与传播。目前以岭药业研发的专利中药已取得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批文。
总之,中药企业的发展需要在研发创新、业务拓展和国际化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。中药的市场需求不会消失,但格局正在重塑。